本报北京3月10日电记者汪大勇今天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和李嘉诚先生及其领导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进展顺利。由杨振宁、朱光亚等国内外著名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日前在京审定了第一批特聘教授人选、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人选以及设置第二批特聘教授岗位的学科。
去年11月12日,教育部通过新闻媒体及因特网向海内外正式公布了第一批获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63所高等学校148个学科并公开招聘。各有关高校同时面向国内外进行了公开招聘。在学校遴选推荐、同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此次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审定,产生了田刚、夏志宏、佘振苏、白岗、邓兴旺、陈竺、陈永川等首批特聘教授人选。目前,各有关高等学校正与通过评审的特聘教授人选签订聘任合同,特聘教授将于近期陆续上岗工作。
评审过程中专家一致认为,应聘特聘教授人员受聘期间原则上均应保证全时工作,全面履行岗位职责,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者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对少数目前在海外工作且在国际上本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知名学者,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同意,可作为特殊情况考虑,但须保证每年在国内特聘教授岗位工作的最短时间不得少于4个月,并完成规定的特聘教授岗位目标和工作任务。
按照《“长江学者成就奖”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截至1998年11月15日,共有26所高等学校推荐了49名“长江学者成就奖”候选人,经此次会议审定,决定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设一等奖两名(奖金各100万元),分别授予夏家辉教授领衔的湖南医科大学“人类神经性高频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克隆”课题组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陈竺院士;设二等奖一名(奖金50万元),授予清华大学范守善教授。夏家辉教授等人在1998年5月28日克隆了人类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的致病基因(GJB3),并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Genetics”上发表论文。这是在我国本土上克隆的第一个遗传病疾病基因,是我国遗传学家在中国土地上克隆遗传病疾病基因零的突破。陈竺院士是我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在白血病研究以及人类基因研究领域内获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据SCI统计其论文被引用达1000次以上。范守善教授1997年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氮化镓一维纳米晶体,并提出了碳纳米管限制反应的概念,著名的《Science》杂志选出1997年十大科学突破的第五项“碳纳米管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也包括了这项研究成果。
此次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还审定了第二批获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学科。据统计,共有153所高等学校的554个学科申请设置第二批特聘教授岗位。经与会专家认真评审,最后确定在110所高等学校的302个学科设置第二批特聘教授岗位(学科名单见今日本报第8版、第4版)。第二批获准设岗的高校将于近日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有意应聘的国内外中青年学者均可直接与招聘学校联系。